历史文化
占地面积:46.5公顷
建设单位: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管委会
设计单位: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
设计成员:刘伯英、张杰、黄靖、古红樱、陈挥、陈禹夙、白鹤、杨威、马妍等
获奖情况:荣获中国建筑学会第四届中国威海国际 建筑设计大奖赛优秀奖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福州市中心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东街口西南侧,西、南至安泰河,东至八一七路(原南街),北临杨桥路。
“三坊七巷”自从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于晚清民国走向辉煌,涌现出大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以后的中国历史有着巨大影响的重要人物,并遗留下大量的名人故居和优秀历史建筑。其中“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与七巷均向南后街开口。历史上的“三坊七巷”总占地约46.5公顷。
目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基本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格,即各坊巷均为东西走向,沿南后街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形成鱼骨状的整体街区格局。其中以文儒坊、光禄坊、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保存较为完好,格局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约159处。
“三坊七巷”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内涵丰富,不仅集中表现了福州历史上成熟的城市建设思想、街坊布局特色、建筑构筑手法、雕饰文化艺术等,而且以众多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和民居街巷为载体,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现着因历史上多种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以及独特的名人文化。“三坊七巷”是福州市乃至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博物馆”和文化集粹地。
其主要设计原则和要求:
严格遵循“三坊七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三坊七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要求,在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保护原则、保护边界、开发强度、高度控制、交通组织、功能布局进行建筑设计。
严格保护地块内现有文保建筑、历史建筑、河道景观、建筑小品等历史要素,同时反映安泰河、南后街、澳门路、光禄坊的传统建筑与商业风貌。
积极利用历史资源,尽量保留原有街巷,延续传统城市肌理,合理规划用地内的路网,保证用地内交通流线顺畅,道路与城市路网交接便利。
重视传统街巷、庭院与建筑尺度,积极利用传统形式空间组织设计。沿用传统形式建筑的材料、样式、构造与施工工艺。
合理规划各种功能,做到布局清晰,动静分区明确。在保证传统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保证传统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新材料与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