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办公建筑
时间:2000--2004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
规模:占地面积10,195平方米
建筑面积20,375平方米
设计成员:徐卫国、李军、孙爱娜、杨光等
获奖:教育部2005年度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设计说明:
大厦的设计始于建筑师对场地及周边的直观观察,通过观察获得原始而纯粹的环境现象认知:
现象认知一:
场地周边高耸的矩形办公楼、行列式的板式居民住宅、横平竖直的道路网格显然给人方整规则的直观感受。
现象认知二:
地段东侧是清华科技园建筑群中心绿地,其内敛中心性的位置以及优美的园林绿化景观将让人流连忘返。
现象认知三:
西向自然景观是用地所在区域特有的地理资源,地段内约六层以上可观赏到如画的西山风景,近处有北大的塔湖,中景有颐和园佛香阁,远处有玉泉山及西山。
现象认知四:
从东往西望去,近处高层塔楼顶部的斜切造型给人较强烈的视觉形象刺激,远处西山延绵起伏的形态走势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象认知五:
清华科技园紧邻清华大学校园,清华校园最早的校园建筑为建立于1909年的清华学堂,这一建筑灰色砖墙的形象代表了清华校园的原初特征,反映了清华最原始的建筑精神。
相对于环境现象认知一,大厦最直观的视觉形象采用了一矩形母体,这一简洁的方盒子形体从视觉上与遍布周边的矩形体量产生对应联系。虽然这一矩形体量作为主体,但它仅仅是形态组成的起点,在其它现象的侵蚀下,它将产生各个维度的变异。
相对于环境现象认知二,大厦母体东侧首先产生透明性异化,1-3层设置了通透的玻璃体作为大厦主要出入门厅,8-9层设置开敞的观景平台,10-12层的东侧设计成带型窗。这样为所有进出大厦的使用者及东边室内办公人员提供了与中心绿地之间的直接联系,中心绿地成了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环境现象认知三,大厦母体西侧每层均设置朝西观景的带型窗,但西晒与西向观景存在着矛盾,为了避免西晒,建筑形体进行了凹凸处理,凹在体量里边的西墙由于有挑出的体量作为遮阳而采用了整片玻璃幕墙,凸在外边的西窗进行了较深的遮阳处理。位于西侧办公室内的人们有如画的风景相伴,景色融入到人们的工作之中。
相对于环境现象认知四,大厦母体南侧翼楼退台体量亦进行斜切处理,从东侧进入科技园主入口,向西望去,大厦南侧翼楼倾斜退台的形象与背景中近处的高层居住塔楼顶部斜坡造型以及远处倾斜走向的山峦产生一种融入的整体感觉,尤其在夕阳西下的逆光抚慰下,观察者、大厦、以及远近背景形成和谐而静谧的交织。
相对于环境现象认知五,大厦采用灰色作为建筑的主色调,南侧翼楼采用灰砖饰面试图对应于清华学堂的灰砖,而大厦主体采用灰色铝板以体现大厦作为现代科技园建筑的身份,两种不同质感的材料在同一灰色的协调下给人和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