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
时间:2007-2010
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规模:占地面积5.69公顷
建筑面积28865平方米
设计成员:刘伯英、黄靖、弓箭、白鹤、吴琼、
陈铁夫、柳笛、王娟、马庆瑞、
杨伯寅、陈禹夙 、宁永嘉
水井坊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成都市四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成都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已经先后保护实施了文殊坊历史文化保护区、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也已经实施了一期工程。自2007年起,水井坊历史文化保护区启动保护工程的实施设计工作,并在2008年,由成都文旅集团与成都市锦江区兴锦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成都文锦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水井坊项目的实施单位,希望藉由运作宽窄巷子的成功经验,为成都市继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该保护区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府南河合江亭的东北侧,东侧紧邻一环路,北侧临东大街,南、西两侧均为临江路,包括水井坊窖址保护区、核心院落保护区和已建成的滨江商业区、香格里拉大酒店、九龙仓时代豪庭、育才中学等现状。
本次设计的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核心院落保护区东起孙家巷、南至锦官驿街(香格里拉环形路)、西到黄伞巷、北至金泉街——双槐树街和青龙横街,地块极不规则。总用地面积约为56934平方米,其中道路用地7822平方米。本次设计范围总用地约为36964平方米。
核心院落保护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的锦官驿地区,府河南河交汇于此,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人头攒动之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水井坊独具特色的“酒、水、市”复合文化。成为最能代表传统成都的街巷休闲和商业特色的历史街区。
通过对传统院落核心区的更新和修复,并重新植入新的功能,在传承和修复城市传统文化的同时,打造一个能够充分体现成都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推广地区形象,促进产业更新,刺激经济活力,使得整个水井坊街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实现老城区的复兴。
设计策略:
在详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具有整体性、原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的保护策略。
⑴ 整体性保护策略
水井坊历史文化保护区是由街巷、庭院、建筑、装饰构件、园林绿化、其他历史要素组成的整体,必须完整地将历史信息保护并展示出来,不能简单地进行风貌保护,而是“街巷——院落——建筑——装饰”四位一体的全面保护。以往针对历史街区保护存在一种误区,即注重风貌保护,忽视历史街区的生存环境与各项历史信息,致使保护工作流于仿古的形式,割裂了历史延续的脉络。
⑵ 原真性保护策略
在整体性保护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真性的保护:完整保留孙家巷、存古巷、大同巷、药检局通道、金泉街-双槐树街、青龙正街-青龙横街、黄伞巷等多条传统街巷及其风貌特征;把包含有历史信息的传统院落尽可能的保留下来,使整个街区依然保持清末民初时期的院落形态;依据详尽的建筑测绘,将院落中的传统木结构民居建筑根据其完好程度进行维修和复原,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建筑样式、施工工艺,确保原真性的建筑风貌;对需要简单维修加固的建筑物、构筑物如围墙(包括老夯土墙、砖墙)、门头(中式的龙门、门楼,带有西洋风格的砖门楼),采取隐蔽性维修加固,或是替换部分毁坏部件,对需特殊保护的土墙采用化学加固与建筑围护等措施保护;街区中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遗存物和装饰物,如古井、碑刻、门墩、拴马石、古树等,原地原物保存。
⑶ 多样性保护策略
水井坊及锦官驿地区自唐宋时期开始形成,明末清初开始新的生机,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具有极强的多样性与包容性特征。尤其是民国之后,建筑设计吸取了西方建筑风格,居住的主人也从码头区的城市贫民增加了富商大户,从小院落逐渐演变出深宅大院。沿金泉街-双槐树街还完整保留了许多前店后宅院的民居形式,这在现今的成都市已经不多见了。
⑷ 因地制宜的保护策略
水井坊历史文化保护区在成都市四片保护区中最为特殊,它不像其他片区用地规整,边界清晰,而是被复杂的地段包围,且周边建筑高度、形态、功能十分混杂,不具备其他历史街区相对完整的用地状况,这对保护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十分不利。目前水井坊片区传统院落保护区和窖址保护区呈"Z"字形,周边已全被高楼和现代建筑包围,有新建的香格里拉大酒店,九龙仓时代豪庭等超过百米的超高层建筑群,也有新建成的滨江商业区水立方时尚建筑群,所以周边环境对保护区的影响巨大,特别是保护区边界形象的处理,不可能生硬的与城市发生关系,势必要以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方法解决好城市区域内各个地块的衔接,这也就是我们提出的因地制宜的保护方法。
⑸ 可持续性保护策略
可持续性保护策略应遵循“循序渐进、有机更新、居民参与、动态保护”的原则。过去太多的历史街区改造大拆大建、物事人非,造成城市永远的伤痛,归根结底,由当时历史条件、经济制约、思想观念、长官意志等诸多因素,现在不可能再去走这样的老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