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 历史文化建筑 大型会展体育建筑 文化教育建筑 商业办公建筑 居住建筑 城市设计 校园规划 景观设计  
2008--北京焦化厂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设计

遗产保护

时间:2008

地点:北京市

规模:总占地面积150公顷

设计成员:刘伯英、李匡、杨鹏、林霄、胡建新、杨福海、李匡、刘律轶、何冰等

获奖:2009年度优秀勘察设计规划二等奖;2009年中国建研院CABR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工业考古”式的调查是对工业遗产开展认定、记录和研究工作的基础,其重要意义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因此,研究北京焦化厂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有必要对其历史沿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北京焦化厂的发展历程,有利于工业遗产的科学认定和不同阶段遗存和信息的保护,同时有助于总体价值的定位。

 

北京焦化厂建于1959年,它的建设不但代表着北京煤化工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还开创了首都燃气化建设的历史,对北京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是中国第一个商品焦炭的生产基地,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北焦的发展与新中国煤化工工业文明有着紧密的关系,工业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它的价值认定、记录和研究首先在于发现,而详细普查是发现的基础和保证。针对北京焦化厂现状,我们通过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现状资源调研结果的整理和分析,根据建筑功能、结构形式、建筑质量、建设年代、风貌特征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分类整理,为进一步确定保护范围、名录、保留及再利用方式打下基础。

 

基于现状资源的实地调查与后期分析,我们发现还需要对整个地区的高度进行统一的规划,将周边城市建设统一纳入思考的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北京焦化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不可能原封不动的完全保留,也不能仅仅孤立地保留一些片断和元素,因此我们提出了整体性保护与结构性保护相结合的框架策略,统筹兼顾工业遗产保护的两个层次,即整体性保护和结构性保护。

 

根据保护框架的要求及保护区的范围,同时结合地段现状特征,将焦化厂用地分为三个大的功能分区:工业遗址公园、地铁车辆段和开发建设区。

 

焦化厂内的保留建筑及设施有其内在空间分布规律,煤之路、焦之路、气之路、化工之路等四条生产流线串连起大量保留设施,以此为基础形成四条横向的景观绿轴,串连起保留的工业遗迹,渗透至全区,富有浓郁的工业特色。由于地铁终点站偏处场地北侧,为了更好地辐射全区,规划方案依托站点设置一条纵向的空中步廊,以带动核心地段的开发建设。结合周边规划及区内现状道路格局,形成了规划方案的密格网道路系统。三横一纵的开放空间骨架,形成了疏密有致,主次有序,张驰有度的空间格局。

 

在开发建设区和地铁车辆段地区,采用较高强度的开发模式,借助密格网道路系统,形成灵活的小型开发单元。临近公园的建筑高度基本在45米以上,临近外围道路的高层点式办公建筑为80-120米,在地铁和交通枢纽的南侧设置两处地标建筑,高度分别为150米和180米。核心保护区的完整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结合规划方案,其空间边界还得以进一步扩充,其过渡地段几乎贯穿全区。城市天际线总体呈现西高东低、外高内低的格局。沿街建筑轮廓起遗址公园内保留的铁轨、焦炉呈东西横向展开,结合富有节奏感的四组烟囱,形成了一条强烈的横向视觉轴线。规划方案以此为契机,结合交通核心设置了“第五组烟囱”——一对超高层建筑,形成这条视觉轴线的高潮和终点。起伏有致,富有节奏。

  

改造设计原则上基本保持2006年停产时的外观原貌,以煤塔为参观者主要出入口和集散空间,1号及2号焦炉炉体内改建成炼焦工业展厅。

 

沿焦炉纵向设计一条3米宽的坡道贯穿焦炉内部,参观者穿行其中,直接感受到炭化室、燃烧室及蓄热室等规律性分布的炼焦构造单元。

 

炉顶装煤孔形成的天光以及夜间专业的灯光设计效果,在雄浑大气的工业化氛围中加入了现代装置艺术的感染力。

 

焦炉顶部供游客在漫步环视遗址公园的周边景观,或用作临时展览、环保宣传等露天活动。结合装煤车轨道、装煤孔和看火孔等构件的灯光设计,为游客提供夜间的浪漫的休闲空间。

 

5、6号焦炉与煤塔共同组成炼焦系统,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因此作为一组完整的群体进行设计,外部形象基本不变,内部进行适当改造,作为艺术画廊。

 

保持焦炉独特的室内空间效果,长长的过道、狭窄的炉室、沧桑的耐火砖,在加上在其中展览的现代画作,形成了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氛围。

 

焦炉在竖向上分为三个层次,底层的炉基部分比较低矮,改造为库房,其两侧拱形的烟道作为特色展廊;中间层是蓄热室,作为临时展厅;顶层是炉室部分,高6米,包含43组炉室,每一组又包括碳化室和燃烧室,通过在炉室里作减法可以掏出许多绝佳的展览空间;炉顶可作为室外展场及公共活动区;炉端以及炉室和煤塔交接的部位是天然的公共空间,可以满足人流集散、咨询、服务等功能。

 

外形基本不变,只是在焦炉前推焦车轨道之间加一条水池,更加衬托出焦炉沧桑古朴的特点。同时夏天可以降暑,冬天可以滑冰,便于举办多种活动。

 

发生炉主厂房建筑平面规整,内部空间高大,主体结构完好,易于在改造后继续使用。由于主厂房采用框架结构,空间完整高大,可改造为办公研究性质的能源研究中心,建筑底层设能源技术展厅,建筑上部为办公研究用房。

 

建筑入口处局部改成通高的中庭,保留建筑顶部的输煤装置和部分制气装置作为室内雕塑。

建筑顶部钢结构部分内部保留原筛煤设备作为室内装饰,表皮改为透明U玻,增强了建筑的标志性。

 

建筑北部增加部分办公区,通过平台和主厂房连接,平台下面有汽车通道通过。建筑外表皮为U玻,造型为扭转的几何形,使建筑从五环方向形象更突出。

 

精制冷却塔紧临五环,是重要的城市节点标志,造型独特,空间高大,结构完好,具有较高的景观和空间再利用价值。改造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考虑,既塑造标志性建筑和创造独特的空间体验。但其自身的高度不够高,人无法攀登,因而在改造中,设计加建一个玻璃的环状建筑,通过新与旧,玻璃与混凝土,建筑完形与异形的强烈对比达到标志性的要求,同时人也能登高到远眺五环路。

 

冷却塔的室内空间高大,单纯,非常有震撼力。在室内改造上,一层作为半室外的休息展览空间,通过原有结构再现出循环水冷却的工艺过程。二层增加了休息环廊,解决疏散问题,建筑顶部加设可开启的玻璃天窗,使得整个室内空间可以加以利用,举办仪式、展览等活动。

 

工业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也很多,还需要从城市乃至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才能最终使北京焦化厂真正成为新旧交融、和谐共生的城市新区,实现真正的全方位的复兴。